【給定資料】
1.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啟動中國新型戶籍制度的整體構建。改革措施觸及利益分配、社會公平等諸多問題。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意見》中的最大亮點,莫過于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這意味著將不再區分農村娃與城市娃,標志著城里人和農村人身份上的統一,打破了幾十年來城鄉分割的戶籍壁壘,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表示,戶口登記制度統一后,將不再以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為依據區分農村人與城里人,改為根據居住地的不同來區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根據從事的職業區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認為,取消戶口城鄉分割,實行統一的戶口登記。這對于我們消除城鄉歧視、城鄉二元分割起到一個制度上的釜底抽薪的奠定性作用。它從根上會影響人們對生活的長遠安排和預期,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費行為。此外,段成榮指出,今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內部能夠整個盤活起來,實際上空間、社會中都需要有這樣一種流動來帶動整個社會的活力,通過這種活力的增加,給大家創造更多的機會,給大家提升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意見》指出: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說,建立居住證制度,是一個過渡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是為了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解決那些已經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困難。“這是個‘分層級享受不同公共服務’的設計,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的生活提供上升的空間。農村轉移勞動力在不同的年齡段有對公共服務不同的需求,隨著他們持有居住證時間的加長,居住證能享受的公共服務也在增加。”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葉裕民說。
《意見》指出:將建設和完善覆蓋全國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以人口基礎信息為基準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段成榮指出,這一整套制度建立起來,至少有兩個突出的好處:
一是作為政府,掌握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的信息,可以使他在時間、空間、對象、數量、結構、質量方面都能夠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實施管理和服務。
二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其實這一整套的制度,去登記也好,在信息庫里面把信息錄入進去,這是非常好的。他強調:“人口信息管理這一整套,就能夠把我們說的怎么樣保障大家進城享受到的那些東西落到實處,否則就是一個空的。”
1億左右人口落戶城鎮是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目的在于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實現‘市民夢’,融入城市社會,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黃明說。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認為。這項改革的根本好處是勞動力可以較少受戶籍限制,更加自由流動。如流動人口可以實現較為充分的就業。其結果將是推動他們更加大量地創造社會財富。預計新政落實后,對經濟平穩增長極為有利,至少能再幫助我國經濟的增長延續20年以上。
北上廣等特大城市一直是“一戶難求”,如何才能落戶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此次《意見》明確提出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表示,雖然北京已經明確要推行積分落戶制度,但并不代表落戶北京將會變得容易。《意見》中在談到積分落戶制度時,還有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一限定,而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特大城市可承載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將會是積分落戶政策的重要導向。
雖然落戶北上廣不一定更容易,但是段成榮指出:“通過放開。給大家提供一種機會和條件,具備什么樣的資格和符合什么樣的條件就可以進城落戶,這樣就使得我們在進城發展機會上增加了更多的通道、更多的機會。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講。把中國社會流動人口不暢通的管道拓寬,從單行道把它拓成雙向兩車道、雙向四車道,甚至雙向八車道,慢慢地擴大。”
“此次戶籍改革不僅是戶籍制度本身的改革,還是有關教育、醫藥、養老等多方面配套的改革。”黃明認為這是此次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
段成榮說,這次文件里特別強調了農業、農民轉型以后,進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養老、住房保障等,這使得農民在進城之后,在城里有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甚至按照大家說的能夠有尊嚴、逐漸比較體面地在城市里面生存下去,能夠發展起來,這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
2.在2014年6月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人的城鎮化重要的環節在戶籍制度,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億萬農業轉移人口的一項重大舉措。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統籌考慮,又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新中國成立初。為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戶籍制度逐漸建立。當時的功能主要就是進行人口信息登記,了解人口情況,進行身份證明,維護社會治安。后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發展,戶籍開始逐漸成為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基礎。為了保證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穩定,戶籍管理開始逐漸地朝著加強控制人口遷移的方向發展。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嚴格管控的人口遷移制度或戶籍制度。已成為橫亙在我國城鎮化和市民化道路上一道堅硬的“制度壁壘”。
統計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然而,完全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實際城鎮化率僅為40%左右,還有2億多農民處在“人在城市,根在農村”的“半城市化”狀態。“融不進的城市,離不開的鄉土”成為了許多進城農民的心理寫照。
“我們從老家出來打工好幾年了,掙錢比種地多,生活環境也比農村好.但要在城里上學比較麻煩.只能先讓孩子在老家上學。”從河南新縣農村來到鄭州的柳兵和妻子張艷霞在當地一家電子公司做裝配工人.城市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條件.但也讓他們在提到“家”的時候流露出一絲落寞——由于戶籍所限,他們的孩子仍然在老家讀書,不能經常見到孩子,是柳兵兩口子的心病。
在大城市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辛勤勞作的每一滴汗水都記錄著他們為城市發展所做的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不能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受教育機會,他們在養老、醫保等社會福利方面享受到的也是與城市戶籍人口不同等的待遇。
是什么造成了城鎮居民與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在一個城市,卻享受著不同的城市禮遇?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認為,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二元社會體制是導致福利差異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這一體制把國民劃分為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兩大集團,賦予二者不平等的權益,并對二者的權益制度化、固定化。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雖有所改善,但城鄉兩大人口集團之間長期形成的現實不平等仍嚴重存在。”王桂新說。在他看來,沒有城市戶籍的城市常住人口只是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集中化、由農民轉變為農民工,但遠未實現由農民工轉變為城市居民的市民化過程,“在這一意義上,我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還只是一種不徹底的‘半城市化’,或者說還不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正常的、有質量的城市化”。
戶口價值化和等級化之所以會形成,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戶口附著了太多的社會利益。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將附著在戶口上的各種社會福利進行分解.并以教育為核心使其逐步與戶口“脫鉤”,為戶口“減負”,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統一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而逐步淡化戶口價值,消解戶口等級。這不僅有助于推進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從“注重形式”向“更關注內容”的方向發展,也有助于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從“注重數量”向“更關注質量”的方向轉型。當戶口中附著的社會福利越來越少時,戶口價值意識就日益淡化,戶口的等級差異就會日漸縮小,那么市民化的阻力就會越來越小。
戶籍制度改革應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未來可以根據城市規模和發展的不同情況,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首先,大城市可以適當放松戶籍控制。在現有的條件下,全面放開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戶籍政策是不太現實的,也有很大難度。但是,這些城市可以適度降低戶籍門檻和準入條件,讓一部分高學歷、高技術人才有機會落戶,特別是給青年大學生更多準人機會,以優化人口結構。其次,加快放開中等城市的戶籍限制,努力促進農民工在中等城市進行市民化,這是我國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目前,中等城市因城市規模和發展的需要.在吸納農民工市民化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這些城市可以進一步放開戶籍限制.降低戶籍門檻。鼓勵和吸納更多的農民工落戶,實現市民化。最后,全面放開小城鎮的戶籍限制,進一步降低和消除戶籍準入門檻和條件,讓更多的農民工有機會就地或就近實現市民化。
(責任編輯:f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