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2015年政法干警考試申論提分模擬題及答案五

發表時間:2015/4/14 9:16:59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本文導航

專家命題預測試卷五(農民養老問題)

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統計顯示,目前全國農民工有近兩億,其中早期來到城市打工的一批人已近老年,他們的養老問題,成了很多農民工的“煩心事”。

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在浙江打工的阜陽市潁州區大許村的許文超對記者說:“我們在外打工只有能按時拿到錢才是最現實的,什么合同啊、養老啊我們也想,可人家不給你辦。”安徽省勞動保障廳勞動監察處處長汪杰說,目前多數企業主在使用農民工時都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更別說為農民工買養老保險了。

按照現行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連續繳費15年以上才能享受。但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大,很難保證參保的連續性,這造成農民工難以享受到城市的養老保障。在北京務工的張亨和說,他“現在最頭疼的是養老保險”,因為農民工很難在一個城市工作l5年,如果在一個地方繳納了養老保險,到下一個城市打工時,由個人繳納的養老金賬戶可以隨人流動,而由單位繳納的養老金基本賬戶是不能轉移的,這對農民工和企業來說,都不劃算。

張亨和去年為其建筑隊的1000多名職工繳納了30多萬元的養老金,可是一旦他和建筑隊到另外一個城市打工,這30多萬元就打了“水漂”。他認為,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沒有考慮到農民工群體的需求,不太合理,應當改革。

許文超說,現在農村人多地少,人均頂多一兩畝地,即使是壯勞力完全靠土地也難養活自己,更何況老人呢。而對于靠子女,不少農民工也顯得信心不足。

不少農民工告訴記者,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農村家庭的子女也較以往大大減少,這些年輕人成家立業后往往要贍養三四個老人,再加上自己撫養子女,負擔也很重,所以靠子女養老也很困難。

在不少農民工看來,趁著“干得動”多攢錢才是解決養老的現實辦法。在南京種菜的安徽懷遠縣村民李琴說:“沒錢靠什么養老?即使將來有保險,沒有鈔票也入不了。”不過,她對靠積蓄養老也不無擔憂,“靠打工能攢下幾個錢?要是有個大病小災,這點錢也就搭進去了!”李琴認為,對于她們這樣因為打工而舉家過著“人戶分離”生活的農民工家庭,無論是戶口所在地還是打工所在地推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都很難使他們順利地獲益,“錢還是自己留著花,心里才踏實”。“有交保險的錢自己存起來養老不一樣嗎?”她表示,要為一份不了解、沒看過它究竟有什么好處的保險而把手中的現錢交上去,她“不能接受”。

和李琴同樣不相信養老保險政策的農民工還有很多。在南京打工的安徽省來安縣相官鎮高明村村民張陣鴻說,對農民工來說,看不到現行的養老保險有什么好處,而農村其他的養老院、敬老院等社會養老場所也很落后,因此,他們“普遍感到靠不住”。他認為,農民工養老意識淡漠和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是造成農民工普遍不相信社會化養老模式的主要原因。另外,農村關于養老保險知識宣傳少,覆蓋面窄,也是造成農民工普遍不信任的原因。

來安縣相官鎮勞動服務站站長孫世厚說,由于缺乏養老保障,一些“老無所養”的農民工不愿意回到農村,而是滯留在城市乞討、流浪,不僅影響了城市的穩定也危害了社會的和諧。孫世厚認為,在農民工的意識里將自己的養老與兒女綁在了一起,而不會想到依賴政府和社會尋求養老保障。“但農民不會想并不代表政府部門就可以不管,反而更應該為.他們做好養老打算。否則,這些在青壯年時期為城市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將不可避免地在老年時期成“為社會最貧窮的群體。”

2.一個老舊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曬太陽,還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們的是屬于自己的一張床、一個床頭柜和一個小衣柜。這是很多鄉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場景。老人們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費”在這里養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電視、聊天、打牌。雖然沒有親情,但讓老人們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時還能有人照顧。

據民政部統計,2011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l8499萬人,占總人口的l3.7%,其中大約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農村,農村養老需求強烈而迫切。

家庭養老和集體養老,是我國農村現行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這兩種養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戰。

養兒防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備供養能力等。若是子女無心贍養或無力贍養,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涼。近年來,農村家庭規模也在逐漸縮小,大量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家庭的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這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難題之外,還要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等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雖然近年來國家對五保供養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集中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養對象的供養經費主要由縣、鄉、村承擔,保障標準低、資金缺口大、地方財政兜底難等仍是比較普遍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只有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養,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盡贍養義務、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處境愈發困窘。

鄉鎮敬老院正日益成為部分農村老人向往的最后歸宿。但是,據民政部統計,2011年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0868個,擁有床位353.2萬張,相當于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19.1張。養老機構數量不足,服務設施較差等原因,會讓部分農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為“奢望”。

如何以普惠方式讓所有農村老人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成為各方關注熱點。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抓緊制定指導性意見,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8月,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正式開始。按照新農保時間表,2009年,新農保在全國10%左右的縣(市、區)開展試點,2010年覆蓋全國23%的縣(市、區),到2020年將實現“新農保”全覆蓋。

“新農保”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其中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且會直接補貼到農民頭上。在支付結構上,新農保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前者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這意味著農民60歲以后都將享受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我國農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居民已超過l億,按現在的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如果2020年實現全國覆蓋,國家財政每年將支付近700億元資金。農村養老是億萬農民自身面臨的現實需求,已成一個社會焦點問題,也是國家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尚沒有一種單一的養老方式能全部解決包括物質提供、精神慰藉、日常護理等內容的養老需求。加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經濟相對落后,這也決定了家庭居家養老仍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作為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因此,專家認為,養老制度設計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應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以實現農村養老的全面覆蓋、標準多層次、模式多元化為目標,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續發展的養老體系。

專家建議,在養老事業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都應真正重視起來,釋放更多的人情溫暖。公共財政應增加對農民養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升農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把符合條件的老人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同時要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實。整個社會要營造尊老愛老的氛圍,農村社區要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務,子女也要切實盡到贍養義務。

事實上,實現“老有所養”還有很重要的配套內容,就是“病有所醫”。農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決農民養老問題,還必須加強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逐步完善農民的醫療保險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專家提出,政府可以通過適當加大大病統籌的比例、提高專門針對大病的統籌補貼、加大重大疾病的報銷比例等舉措,讓農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擁有一個幸福健康的晚年。3.“F縣敬老院的老人精神普遍好,大家可以看到個個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容光煥發。我認為這主要得益于該縣敬老院建設規模大、檔次高、環境美、服務好,管理規范。毫不夸張地說,F縣敬老院已成為我市一道亮麗風景線。”日前,市長周以忠在F縣召開的全市農村敬老院經驗交流會上如是說。

大膽探索創新。F縣大部分敬老院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長期實施“一鄉一院”的敬老養老模式,敬老院面積小,房屋破舊,同時敬老院的服務員多是鄉鎮干部兼任,吃財政,服務好壞一個樣,造成服務水平低下。為徹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2006年,該縣民政局局長李新軍帶領工作人員對各鄉鎮敬老院進行走訪、調查,提出建設中心敬老院的初步方案。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無論是財力、物力,還是政策都給予傾斜。目前,該縣已建成八里灣和城關兩所中心敬老院,杜良中心敬老院即將竣工并將于2008年7月份投入使用,范村中心敬老院正在籌建之中。建成后的中心敬老院由縣民政局統一管理,達到了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相統一,有效地解決了管理“斷層”問題。

注重建管并舉。該縣把敬老院建設和管理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確保敬老院建設水平l0年不落后。目前,該縣l6所敬老院中,省級敬老院5所,市級敬老院7所。為多方籌措資金,該縣以縣、鄉政府投入為主,輔之以上級部門資助和社會力量捐助。2008年年初,縣政府在縣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擠出130萬元作為改擴建敬老院的啟動資金。該縣成立了中心敬老院管理辦公室,下設服務站。為讓老人在幽雅的環境中歡度晚年,各敬老院實施管理規范化、醫療專業化、服務人性化,健全完善了生活護理、衛生保健、膳食營養、安全防護等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對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設置醫療室、醫藥柜,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為老人定期例行體檢,特別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重點看護,使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早預防、早發現。

完善服務功能。該縣十分重視豐富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經常開展一些適宜老人的健身比賽、聯歡會,既增強老人體質、提高免疫力,又活躍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強化了“兩個服務”。一是該縣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一些中小學校經常組織人員到敬老院為老人們洗衣、曬被,幫老人們打掃衛生。縣民政局文藝隊定期到各鄉鎮敬老院進行巡回表演。縣鄉衛生部門定期為老人開展送藥義診活動。二是各中心敬老院工作人員對“五保”老人以“待似父母、情同親生”的工作理念,真心實意地為“五保”老人搞好服務,使他們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安度晚年。

4.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將獨生子女政策定為基本國策。30多年過去了,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邁人老年或者即將邁人老年,養老壓力正在一步一步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被形象地稱為中年“夾心層”。張玲是典型的“夾心層”,孩子的養育和教育、長輩的養老和醫療已經將她和丈夫壓得喘不過氣來,到哪里去節省養老的投資呢?

“等我老了,就去養老院。”“老人病倒了,讓孩子請假不上班照顧,這樣可取嗎?”每談到養老問題,在醫院工作的55歲的張志峰就反問老伴。和同事一塊探討養老時,張志峰總想起一則報道:有個獨生子,在北京一國企工作,父親生病住院,母親在給父親送飯時摔傷,無奈之下,孝順的兒子辭職回家照顧父母。妻子不太理解他,和他離婚了。多年后,父親去世,他和生病的母親一直艱難度日。

同事也感慨,如果他雇人照顧父母,如果他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如果有更完善的養老機制,也許這樣的事兒可以避免。

父母生病時,80后獨生子女白天忙工作,晚上忙陪護。張志峰深感80后獨生子女的壓力。他只有一個20多歲的女兒,正在讀大學。女兒將來想在哪個城市工作,他打算順著她的心意。可當他老了,他真要去養老院嗎?沒法把養老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是他們沒孝心,實在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但如今到了21世紀,這種養老模式已經不再現實。在“只生一個好”的政策鼓勵下,孩子從小是父母和祖父母“手心里的寶”。中國的父母特別心疼孩子,從懷孕開始,到吃奶粉,上托兒所,上小學、初中、高中,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請昂貴的各類家庭教師時,從不“手軟”,全都是傾盡全力。對于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還款,孩子就是最大的開支,每月家庭基本開銷中一半以上花在孩子身上。

中國夫婦把大半生積累的財富都貢獻給了孩子。把孩子養到結婚(25歲至30歲者居多)后,夫妻雙方也離退休時間不遠。同時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大大延長,社會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如今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膝下都只有一個孩子,靠子女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讓成年后的子女分擔自己的養老壓力,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5.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實現農民的老有所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存在,我國農村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家庭養老,以農民子女扶養與農民個人自養相結合的方式為主。隨著社會變革進一步加劇,傳統養老方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農村很多地區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國農民的養老保障曾經世代以土地為中心。改革開放推動我國不斷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農民擁有土地的數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遞減。

人口流動性增強和社會價值觀轉變,使得更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外地獨立謀生,以至于不能夠切實地承擔起扶養老人的責任。越來越多的農民獨生子女將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對夫婦可能贍養4個老人。農民子女的養老負擔逐漸演變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目前,農村老年人自養比例逐漸上升。他們年老體衰,生產經營能力很低,導致生活質量不斷下降,已經淪為農民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我國農村已經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民老年人隊伍數量龐大,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生存質量,而且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需要大量的農村人口,特別是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搞基礎建設。而城鎮戶籍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的松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家庭養老提供了經濟支持。但是,長期的聚少離多所帶來的“空巢家庭”和“代際”分化,造成了農村人口結構老化,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并沒有得到好轉,而是面I|缶著更多的新困境。

在我國農村,贍養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年人,多年來實行的是以五保戶和養老院為主要形式的集體養老制度。集體養老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物質豐富和管理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整體負擔,但也削弱了縣鄉兩級的財政實力。村級集體經濟趨于瓦解,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又相當有限,致使原來由鄉鎮統籌和村級集體經濟負擔的部分五保戶和其他一些農村貧困對象失去了救濟保障。

從總體上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人口覆蓋范圍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應急性,缺乏制度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相比,與農村居民發展的需要相比,與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在很多地區,多數農民缺少社會保障。部分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生產生活、子女就學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農民大量轉化為城市貧民,已經影響到城鄉社會穩定。

以2000年為例,用于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占中央財政的總支出,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而這l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僅占社會保障費用支出總數的ll%;占全國人口20%的城鎮居民,卻占社會保障費用支出總數的89%。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率達到91%,而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只有2%。

6.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養老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其他養老方式并存。

5.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實現農民的老有所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存在,我國農村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家庭養老,以農民子女扶養與農民個人自養相結合的方式為主。隨著社會變革進一步加劇,傳統養老方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農村很多地區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國農民的養老保障曾經世代以土地為中心。改革開放推動我國不斷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農民擁有土地的數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遞減。

人口流動性增強和社會價值觀轉變,使得更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外地獨立謀生,以至于不能夠切實地承擔起扶養老人的責任。越來越多的農民獨生子女將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對夫婦可能贍養4個老人。農民子女的養老負擔逐漸演變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目前,農村老年人自養比例逐漸上升。他們年老體衰,生產經營能力很低,導致生活質量不斷下降,已經淪為農民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我國農村已經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民老年人隊伍數量龐大,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生存質量,而且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需要大量的農村人口,特別是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搞基礎建設。而城鎮戶籍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的松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家庭養老提供了經濟支持。但是,長期的聚少離多所帶來的“空巢家庭”和“代際”分化,造成了農村人口結構老化,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并沒有得到好轉,而是面臨著更多的新困境。

在我國農村,贍養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年人,多年來實行的是以五保戶和養老院為主要形式的集體養老制度。集體養老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物質豐富和管理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整體負擔,但也削弱了縣鄉兩級的財政實力。村級集體經濟趨于瓦解,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又相當有限,致使原來由鄉鎮統籌和村級集體經濟負擔的部分五保戶和其他一些農村貧困對象失去了救濟保障。

從總體上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人口覆蓋范圍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應急性,缺乏制度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相比,與農村居民發展的需要相比,與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在很多地區,多數農民缺少社會保障。部分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生產生活、子女就學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農民大量轉化為城市貧民,已經影響到城鄉社會穩定。

以2000年為例,用于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占中央財政的總支出,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而這l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僅占社會保障費用支出總數的ll%;占全國人口20%的城鎮居民,卻占社會保障費用支出總數的89%。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率達到91%,而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只有2%。

6.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養老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其他養老方式并存。

家庭養老是當前我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據有關資料顯示:子女供給占老年人經濟來源的比重,城市為16.8%,鄉鎮為21.0%,農村地區則達到38.1%。農村家庭養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國農村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由于農村地區間發展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短時間內不可能在全農村范圍內建立、推廣養老保險制度,這決定了家庭養老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第二,農村家庭服務業不發達。即使部分老人擁有數目可觀的養老金,但由于疾病纏身、自理能力較差,他們仍然難以安度晚年;第三,傳統的思想文化觀念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的感染和影響。“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仍是他們所渴求、向往的,且隨著年歲的增加,農村老人抵御生活風險的能力越來越有限,對家庭人員的物質、精神依賴亦會增加。

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集體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

盡管集體養老在歷史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現在看來,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養老對象過窄,集體養老的范圍事實上就是對五保戶的供養。然而,五保戶的供養條件非常苛刻,對于只有女兒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沒有敬老院的農村地區主要由村組負責對五保戶實行分散供養。集體養老保障也僅僅停留在維持其溫飽;第三,對集體養老認識明顯不足。在農村地區,許多符合條件的農民不愿享受五保戶待遇,他們認為五保戶這個詞帶有歧視。只要尚有一點點勞動能力,或者有親人可以依靠,誰也不愿享受五保戶的供養。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但這種養老方式在農村越來越缺少實用價值。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有限,盡管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但蓋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各項開支卻很大。到了晚年,其積蓄難以保障養老的基本需求。

專家認為,建立新型農民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應是“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我國農村人口多,經濟落后,基礎薄弱,國家還沒有能力完全包攬農民的養老問題。在農村社會的轉型期,一方面要繼續鞏固農村家庭養老的功能,另一方面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保障之路。

7.農村“空巢老人”增多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委員們呼吁,首先要提倡符合時代要求的“孝道”,其次要動員社會關注。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著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政府要提倡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保障兩種制度并行和嘗試新型養老保障制度。A市某區政協委員鄭宏生說:“政府應支持和鼓勵社會性或個人出資舉辦不同層次的養老機構。”

農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表現為經濟上的低收人、生活質量上的低層次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空巢老人”的這種特殊性表明,要解決上述養老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給予關愛。

A市某區民政局工作人員戴志安介紹,我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75389人,占總人口的15.58%。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農村青壯年勞力的大量外出務工,“空巢”化趨勢非常明顯。“為此,區民政局在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老人自治組織、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建立健全養老補助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戴志安說,我區現有農村敬老院4所,床位850張。2008年白龍橋敬老院擴建了l50張床位,2009年羅埠敬老院又計劃擴建200張床位。另外依托老年協會、“星光老年之家”等,積極為獨居老人提供文體活動場所,鼓勵支持獨居老人采取多種形式建立相互關愛的小型組織。推行低齡健康老人和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實行階梯式“居家養老”服務。

“家庭養老是我們的傳統養老模式,在國家還不能拿出更多的經費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之時,家庭養老仍然是老齡農民養老的首選模式。因此,我本人非常贊同這種養老方式。但是要把家庭養老納入社會管理,區民政局最好能組織一些志愿者關注這些‘空巢老人’,加大對家庭養老的宣傳力度,大力表彰養老敬老的先進典型。”聽說區民政局一直著手開展這項工作,鄭宏生滿意地點點頭。

據了解,近年來,該區已經為全區百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不低于200元的高齡補貼。“在全省民政會議上獲悉,杭州、嘉興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為70歲上的農村老年人,按照不同的檔次發放老年人生活補助金。我區也將積極創造條件,籌措資金著手這一惠民工程,逐步改善農村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戴志安說。當鄭宏生得知政府已經關注“空巢老人”問題時,他表示,適當的時候我們也會奉獻自己的愛心。每個人都會老,善待老人,其實也是善待自己。

三、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1”集中反映了農民工養老面臨的問題。請根據這則材料,對農民工養老面臨的問題進行概括和歸納。(10分)

要求:準確、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二)F縣政府擬進一步擴大農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以期更好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請根據“給定資料3”,以縣民政局的名義草擬《給農村老年人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內容具體,符合實際;(2)用語得體,通俗易懂;(3)不超過400字。

(三)假設你是一名派到農村的支農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簡要分析農村 養老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具體對策,供上級有關部門 參閱。(30分)

要求:(1)對問題的分析準確、全面,不超過100字;

(2)所提建議具體、有針對性、切實可行,不超過400字; (3)條理清楚,表達簡明。

(四)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參考“給定資料”,結合你的思考,自擬題

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

(2)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語言流暢;

(4)總字數800~1000字。

(責任編輯:xy)

3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