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命題預測試卷六 (教育公平)
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教育公平作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被越來越多的民眾關注,還是近幾年的事情。此前的相當一段時間,縈繞人們耳畔的教育主題詞很多,從“普及”“跨越式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到“爭創世界一流”“高校擴招”“大學城崛起”等,教育領域“發展壓倒一切”的“光環”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現實中已經產生的教育公平問題。
2007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曾就民眾的教育滿意度問題,在10個大城市、7個小城鎮、8個縣的農村地區進行過5000多個樣本的入戶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教育公平”在諸多分類指標評價中分值最低,民眾對教育公平方面的改革期望,較為集中的是改善中小學“擇校熱”、堅守教育的公平性原則、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
一些教育專家指出,眾多家長深感切膚之痛的重點學校制度的事實上存在,對培養“人才”的片面追求產生了誤導:教育對“才”的關注日益取代對“人”的關注,造成教育最根本的樹人育人功能的旁落。在教育過程中,對少數優異學生的關注取代了對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關注,致使義務教育具有了本不該有的很強的競爭性、淘汰性、選拔性,其后果是篩選出一小批“尖子”時,造就了大量教育的“失敗者”。因此有學者指出,“人”在教育指導思想中的缺席,從根本上動搖了教育公平。
2.“新購房戶的子女中考可加10分”“在某私立中學讀初中,中考最多可加10分”一一這些出自福建省永安市有關部門的“土政策”,在當地論壇上引起網民的強烈質疑。經媒體曝光后,2009年6月6日,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
永安市教育局關于《永安市2009年高中階段招生工作意見》的“附加照顧政策”中明確規定,“應屆初中畢業生中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1日在永安城區購置商品房,購房總金額達到25萬,已付清總房款或辦妥按揭貸款手續的購房戶子女(持房管局備案的購房合同及永安市購買商品房享受相關優惠政策手冊、發票、貸款合同),購房戶戶主子女享受l0分照顧,免收學費、擇校費減半”。
2009年5月27日,永安市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當地群眾議論紛紛。在“永安論壇”上,諸如“搞笑政策,買房加分”“買房加分,對中考生公平嗎”之類的帖子,引來了熱烈的討論。
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沒個有錢的老爸呢?買個25萬以上的房子就有l0分了?!庇腥酥肛煯數卣岸髿⒘私逃降葯?,讓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有人質疑,“這中間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鏈”。
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范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當時出臺這一政策主要是應對金融危機,現在看來“有失公允”,好在還沒有正式實施。他透露說,6月6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員會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
3.近年來,高考加分丑聞頻頻被曝光,大多集中在體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湖南省是因體育加分而被揭露問題較多的省份。2006年,中國青年報揭露了湖南上千體育特長生是“水貨”,存在地市體育局亂發二級運動員證書的情況。此后,湖南省對體育加分政策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中國青年報經調查仍發現,2010年經統一測試后獲得加分的803名體育競賽優勝者中,有267人屬于武術加分,進一一步調查則發現,湖南高考武術加分已經形成了產業鏈,交幾萬元錢參加時間不等的訓練后,獲得加分十拿九穩。
2009年6月,中國青年報還披露了遼寧省鞍山市第一中學二級運動員存在的問題,該校1200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二級運動員有l53名,其中很多考號相連。當時據記者調查,這其中,有的籃球類二級運動員甚至存在沒怎么摸過籃球的情況。
4.學校招生一般是按照學區劃分來進行,但近日在銅Jil市第一中學新校區,招生卻要看學生家長的工作單位,此舉引起許多群眾的不解和質疑。
2009年5月21日,銅Jil市第一中學新校區開始報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來到該校為孩子報名。學校大門內側擺放著一張桌子,旁邊坐著兩名工作人員。李先生興沖沖地拿出戶口本,交給兩名工作人員。兩人看了看戶口本后,請李先生出示工作證。“給孩子報名上學,看大人工作證干啥?”他問。兩人告訴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子女!”“為什么?”李先生一下子蒙了?!皩W校有規定!”一工作人員說。很快,這名工作人員從抽屜里拿出一頁紙,“這上面的單位的工作人員孩子才可報名!”
記者在“報名處”也見到了那頁紙。上面羅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單位名稱:“市委辦、組織部、宣傳部、紀委、政府辦、發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財政局、民政局……”“為什么不招別的學生?”記者問。工作人員回答說:“我們新校區主要解決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員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今年只開4個班,資源有限!”
孩子被拒絕入學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氣:“公立學校應該是公共資源,怎么能專為公務人員享用?”
此后,還有多名帶孩子來報名的家長都被拒之門外。于是一些家長憤然離開,另一些家長將此事反映到銅川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
5月21日上午,基礎教育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在義務教育階段,只要是學區內的學生就可免試進校讀書,學校不得考試,也不得設置門檻。“新區有好幾所初中,只要家在新區的學生在任何一所學校就讀都符合規定。之所以有這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為該校教學質量較高,家長遂產生了擇校心理?!苯拥饺罕姺从城闆r后,該科已與市一中校長王斌取得聯系,得知確實是“教育資源有限”導致。“我們將規范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秩序。此問題出現后,我們將重新劃定學區,并設法糾正這種不合理現象。” 5.近年來,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
“事實上,很多農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經退出競爭了。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睖乜偫碜罱趪铱平填I導小組會議上提到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
有專業人士認為,溫總理的講話無疑觸及了我國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城鄉教育的不均衡。
此前關于重慶萬名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的消息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據新華社記者的調查和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的統計,2009年重慶有上萬名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其中有不少來自農村學校。
“現在就業形勢競爭太激烈了,不少農村學生自認為考不進名牌大學,讀高職或高專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就直接去打工掙錢?!敝貞c市永川區永榮中學楊老師告訴記者,“現在農村孩子想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農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層”,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的投入差異帶來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鄭新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高考前,城市和農村考生已經出現了獲取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公平。
農村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有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其中80%在農村地區任教。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質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現在想留在北京好一點的高中當老師,都要求重點師范院校研究生以上學歷?!北本煼洞髮W研二學生彭宇凡告訴記者。北京市不少中學教師早已要求是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小學教師也都是本科生。
而在中西部農村教師還有相當一部分是80年代初的中專師范生,他們通過函授或自考取得大專文憑,現已人到中年。有一批具有本、??茖W歷的新教師,還存在“不對口”的現象。據河南農村學校的一份調查顯示,河南省多數農村小學根本沒有專職計算機和英語教師,大多是一個老師教好幾門課程。
2008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局副局長張瓊大聲疾呼:“重視農村教師問題!”在一些偏遠地區,當地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一般只有800多元工資,沒有其他津補貼。工資和福利待遇問題讓很多教師選擇“大逃亡”,縣里教師每年以約l0%的比例外流,“卻沒有人愿意流進來”。
“正因為目前城鄉的教師隊伍差距太大了,所以農村不少收入好一點有點門路的家長,也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去讀書,使城市學校人滿為患?!敝袊嗣翊髮W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指出。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痹跅罾蠋熝劾?,“教育下鄉”決不僅僅是向農村宣傳一些科教文衛的東西,而是實現“教育公平”,讓農村孩子也能得到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
6.羅某,一名普通的農家女,2004年參加高考,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于是復讀考上了大學。五年后,羅某發現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篡改。這時,她才發現第一年高考時,被人頂替上了大學,頂替者正是同班同學,當地原公安局政委的女兒王某。目前,頂替者王某的大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教師資格證書等已被注銷,她父親王某也被公安機關刑拘。 《新京報》的評論指出,此事按程序分析,需“擺平”公安部門、教育考試部門、高校等多個部門。而這種“擺平”,恰恰是公眾對升學招生所存在的問題中,最為憂慮之處。評論認為,要真正做到“陽光高考”,必須加強法律監督與輿論監督。在招生監督中,不妨引進異地監督和上級監督,打破地方力量的官官相護。同時,通過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方式,公布每所學校的招生進展和錄取詳情,在不涉及隱私的情況下,盡可能全面公示每個考生的信息,由此最大限度地壓縮造假、作弊、潛規則的空間。
7.高考在即,一則關于重點大學減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備受關注。據《人民日報))2009年5月14日報道,目前各地高校陸續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計劃中,許多重點大學壓縮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計劃,擴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額。比如復旦大學的本地生源招生計劃降至34%左右,武漢大學則達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30%以內”的要求。
繼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后,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現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數重點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比例達到5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70%。十年后的今天,這一數字的變化的確是不小的進步,但重點大學從“地方名牌”向“全國重點”的回歸還有漫長的路要走。30%的黃線達標不是重點大學“去本地化”的終點,必須從根本上扭轉影響高校招生的內外部因素,從體制、從理念,而不僅僅是數字上下功夫。
大學之大,首在胸懷。無論是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還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道出了大學的可貴之處。有胸懷,方能匯大師、聚英才,大學才有了賴以發展的堅實基礎。而不少面向全國招生的重點高校卻樂于“聚本地生源而育之”。原因何在?
“省部共建”以來大學和地方政府之間糾結的利益關系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屬高校要擴大規模、提高軟硬件水平、解決教職工福利等,須仰仗地方政府的財政和土地支持。作為回報,高校在安排招生計劃時向所在地傾斜。重點大學的教育資源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利益交換的籌碼。 殊不知,重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性重點高校,舉全國之力而建,享用的是全國的財政資源,政策待遇、辦學條件和學科力量無不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本著公共財政惠及全民的原則,重點大學有責任、有義務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人才,而不應淪為所在地的“自留地”。更不容忽視的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重點大學的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大城市里高校扎堆,欠發達地區則寥寥無幾,重點大學“本地化”無疑將犧牲欠發達地區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帶來更多的教育不公平?!帮L物長宜放眼量”,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地方政府和重點大學都應深味此言。高校云集,必然帶來人才匯聚,資金涌入,進而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這本身就是對地方的巨大貢獻。同樣,支持屬地高校發展,是地方政府的應盡職責?!皠摻ㄊ澜缫涣鞲咝!辈皇且痪淇谔枴R蚤_放的胸襟,海納四方英才,確保生源的多元化,是大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汲汲于眼前利益,自錮于一地,發展就無從談起。重塑大學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僅靠兩者的自覺還不夠,需要有關主管部門和高校積極構思,拿出合理可行的剛性制度,更需要向社會公開制度設計的考慮并主動吸納公眾意見。比如30%的比例據何得出,還應將哪些因素納入考量范疇,招生比例由誰制定、由誰審核,等等。
“全國重點高?!钡拿翆崥w,任重而道遠。這一進程有賴于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關注。
8.在2008年教育界對改革開放的全面回顧中,一批在教育體制改革之初十分活躍的教育家概括出90年代以來的教育有兩個特點,一是“發展大于改革”,二是“單純財政視角的發展”。其中,學校為彌補經費不足搞起五花八門的經營創收、政府千方百計解決拖欠農村教師工資之類的新聞,有著只屬于那些歲月的鮮明印記。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從那時開始農村在“跨越式發展”中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大招生八年,在校生規模差不多增加了五倍。政府的教育投入一直在相對較低水平徘徊,還能讓教育如此大發展,令很多外國人驚奇又羨慕。只是這種靠民眾墊錢和銀行貸款實現的教育數量規模上的“大躍進”,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教育的品質——包括教育質量、教育公平為代價的。
說起教育不公平的由來,楊東平一再提到上世紀50年代確立的等級化學校制度。那是中國工業化初期,國家為集中力量辦好一小批重點學校,把基礎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向上一級學校輸送拔尖人才。這個與義務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定位,自然把小學升初中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試變成了“小高考”。1986年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以后,這種做法在理論上的合理性不復存在,因為義務教育是國家舉辦的面向每一個適齡孩子的強制性教育。然而至今,少數“優質學?!迸c大多數普通學校甚至薄弱學校并存的格局仍沒有改變。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楊東平認為,這成為一個繼續深入推進教育公平的標志。對國家而言是理念上的一次變革。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的教育奉行國家目標至上,視個人為實現國家目標的工具,為此個人的一切都可以改變乃至犧牲。如今,教育的兩種功能得以彰顯:既通過培養的人才興國,又使人全面發展、關照民生。對學校而言,則意味著構建一種全新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強調體現“以每一個學生為本”,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同時教育需要人性化和個性化,即所謂“因材施教”。
據楊東平分析,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產業化”思路下,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被強勢的經濟話語、商業邏輯擠壓,均暴露出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一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精英教育價值取向,將高等教育置于教育的重心,將城市置于資源配置的重心,傾向于維系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二元結構”,這些誘發教育不公平的價值特征在如今的教育政策制定中仍具有極大的慣性。 ——原本出自上世紀80年代經濟改革的“效率優先”概念,未經論證就成為教育發展不容置疑的“硬道理”,從而在理論上模糊了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特定職責,以及義務教育主要是政府的義務的概念,在現實中則混淆了政府和市場、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不同功能,將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提供的“公共產品”變成民眾需要花錢購買的服務,架空了弱勢人群享受公共服務的機會和權利,加大了教育不公平。
9.“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解決了教育的最大問題?!?00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談到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最大期待時這樣說。
然而進入策劃層面,就會發現阻礙重重。因為實現教育公平需要觀念的轉變,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調整。比如,微觀上僅一個“取消重點學校制度”的輿情民意,就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方的特殊利益,事關很多人的飯碗,因此要改變是相當的難。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教育體制改革以來推出的重要舉措,無不被民間統統稱為“內部人改革”,即在缺乏有效的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控資源的部門主導的改革。由于資源壟斷和缺乏監督,其價值取向往往不是開放教育市場,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往往是被這些“改革”損害的。
比如,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并非沒有治本的路徑可循。第一步是均衡學校的硬件資源,第二步是通過教師流動制度,促進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的均衡發展,這既是韓國、日本的有效經驗,也是中國沈陽、銅陵等城市的成功實踐。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為,是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名校當然不愿意喪失自己的壟斷地位;而名校不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一些人享受“優質教育”的“近水樓臺”。這是擇校問題難以解決的關鍵。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認為,要完善已經形成的制度,需要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現實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決策機制,通過公眾參與、多元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等制度創新,達到價值和利益的平衡,確保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科學性。
楊東平認為,教育公平應是明確政府行為的邊界,它的體制保障在于規范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行為,確立政府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等基本職責。
一直關注促進教育公平制度建設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提出,就學校管理來說,要建立教師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和大學生自治委員會,這些改革可以保障教育決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時保障受教育者的權利不受侵害。就公平就業來說,推行就業信息完全公開、增強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提高公職人員子女教育及就業狀況的透明度,這些改革有助于營造公平的環境,促進每個大學生在人才市場完全靠競爭力說話。
10.“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卻有近兩百種”,這是媒體報道高考加分亂象時,經常被引用到的數據。
從那些加分大省(區、市)來看,可以看到加分項目在設置上各自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稱上五花八門,在范圍上又千差萬別。
教育部規定,有關省(區、市)確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顧項目,須經本省級普通高校招生委員會研究確定,并報教育部核準備案后方能向社會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項目基礎上,一些省、市、自治區招生委員會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
這些加分項目數量眾多、內容復雜。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實施規定》中,“錄取照顧政策”長達2100余字,共l6項加分大類。廣東省的體育類加分項目尤其繁多,一些項目如輪滑球、花樣輪滑、毽球等為許多人所不熟識。
有很多加分項目屬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規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稱號的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龍江省規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級(含)以上優秀專家的子女,在所報省內院校調檔線下降低20分投檔,由院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甘肅省規定,“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經市(州)黨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表彰,由新聞媒體報道,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者,錄取時文化課加10分”。重慶市規定,“報考市屬院校的農村獨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數線下5分內視為達到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湖北、河北也有類似規定。此外,河北省規定獨生子也可以獲得高考加分。遼寧省規定,“實行朝鮮語、蒙古語和漢語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學畢業的朝鮮族和蒙古族考生,錄取時總分增加l0分?!边|寧省僅這一項的加分人數就達5402人。
內蒙古自治區2010年仍有一人獲得“非典醫務人員子女”加分,寧夏回族自治區有一人因獲“自治區優秀青年”而加分。從加分項目來看,其名稱又千差萬別。比如湖南省2010年體育類加分名為“體育競賽優勝者”,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該項目也是此類名字,北京市用的是簡稱“市體優”,但是在廣東、重慶等地,體育類獲加分的名單上卻被稱為“體育尖子生”。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萬別。教育部規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項增加分數投檔條件
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項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過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動很大。如重慶2010年將加分的最高分值調整為l0分,而四川省規定,指定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錄取院校(含提前批執行本科第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山區”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顧政策的最高分值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顧政策的最高分值為20分。
針對同一項目的加分分值也相差懸殊。在河北省,“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者”加分為10分,同一項目在云南省加分為20分。
湖南省體育競賽優勝者經統一測試合格后,省級的可獲加20分,市級的可獲加l0分。但遼寧省體育競賽優勝者一律加10分,內蒙古自治區體育競賽優勝者一律加20分。
部分加分項目有的地方取消,有的地方沒取消。2010年云南取消了奧賽等所有學科競賽活動成績的加分政策,但在全國大多數的省(區、市)都沒取消該項加分。一些地區比如青海、陜西等地已經取消了二級運動員加分,但在北京、山西等地仍有該項目,且這些項目可以加分20分。 在各表彰類項目中,福建、貴州、重慶等地“優秀學生”加分,但規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這兩項不加分。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寧夏等地“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同樣能獲得加分,北京獲加分的三好學生有2134人。上海市三好學生加分考生數占總加分人數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這三項都沒有加分。
北京市取消了“三模三電”的加分,但是浙江、河南、四川、遼寧等省依然設置此項加分,且獲得加分的人數不少。
近幾年,人們紛紛質疑“見義勇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勵未成年孩子見義勇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蔭之嫌,是否有將見義勇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損高考公平之嫌。但大多數省份都有此加分規定。值得注意的是,“見義勇為”一項的加分人數在大多數省份都只有一兩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三、作答要求
(一)“教育不公平”現象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請參考“給定資 料”,概括教育不公平的表現。(20分)
要求:概括全面,語言精練,250字以內。
(二)“給定資料3、10”提到了高考加分的問題,請針對這一問題談談你的 看法。(20分)
要求:觀點明確,言簡意明,不超過250字。
(三)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針對“如何促 進教育公平”這一問題,你認為當前應從哪些方面人手?(20分)
要求:有針對性、可行性,字數控制在400字以內。
(四)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請 你根據對全部“給定資料”的理解與感悟,并聯系實際,以“促進教育公 平發展”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觀點鮮明,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字數掌握在1200字以內。
(一)答案提示
一是城鄉、東西部教育的質量與水平差距過大。近年來,相伴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國民占有的公共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公平愈發呈現失衡狀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公共資源,包括辦學基本條件、師資力量等,遠遠比不上城市。東西部教育差距較大,大學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二是“重點中學,,引發嚴重的擇校熱和生源惡性競爭。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多年來以扶強抑弱形成重點中學,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三是在高中、大學招生錄取過程中,不同區域之間錄取分數差異較大。具有更多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優勢階層子女通過虛假加分等各種方式,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機會。
(二)答案提示
高考加分,從制度設計層面看,是對高考制度的一種補充和“修正”,體現了“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理念。然而最近幾年,高考虛假加分丑聞層出不窮,考生獲取虛假加分的手段五花八門:可以通過成為體育特長生而獲得加分;可以通過變成少數民族加分,等等;各省市在加分項目、分值、名稱、范圍的規定上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虛假高考加分,不但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讓這項政策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機,很多考生和家長為此憤憤不平。
我認為,應該對高考加分政策進行制度改良和校正,以剝離其中的腐敗成分,還其本來的面目,其核心就在于信息的公開透明,社會監督的無處不在。這不僅有利于維護教育公平,保障所有考生平等競爭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行政權力公信力的一種救贖。
(三)答案提示
第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第二,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經費附加應優先用于薄弱學校改造,切實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
第三,健全教育資助制度和助學體系,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加強監督,完善相關政策。完善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制度,積極推行學生貸款制度,建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制度,實施勤工助學制度,開展特殊困難補助,實行學費減、免制度,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加大對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宏觀調節力度,逐步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促進師資力量的均衡發展。加強對高考、中考加分的督察,完善相關政策。
(四)參考范文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中小學義務教育的推進和高校的“擴招”,使近年中國教育處在一個大發展的階段。但是,在大發展中日益凸顯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媒體對中小學擇校、教育亂收費、“教育產業化”等問題的批評不絕于耳。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中比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體現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上,地區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是中國最重要的教育國情之一。與教育過程、學業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現階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問題仍然是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在農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學階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之外,傳統的以中央為主、忽視地方的資源配置模式,以及無視地區、城鄉差距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成為導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經落后于社會發展的不公規則加劇了業已存在的教育不公。農村教育中,影響教育普及、導致流失輟學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費用過高、教學難度過大。這主要是無視發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導向所造成的。由于社會貧富差距加大,階層之間的教育差別開始顯現,這突出地表現為對教育收費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貧困學生的問題。由于家庭的財富資本和文化資本不同,城市社會中不同階層接受教育的權利受到影響,人們開始重視和追求教育過程、教育質量的平等。對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實現教育公平:
首先,擴大教育機會,縮小教育質量的差距,是實現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徑。通過制度創新、政策調整開放教育,吸引和促進社會資源向教育流動,滿足教育快速增長對教育經費的強勁需求。
其次,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應當確立新的資源配置的理念:在發展中縮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顧各地歷史形成的實際差距時,應當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最后,建立轉移支付制度、優惠政策和相應機制,加大對西部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同時,應當重視和切實解決流動人口、貧困階層子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公平問題。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區差距極大的發展中大國,應當將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作為今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則。建立教育發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變無視地區、城鄉間巨大差別的大一統模式,從而矯正全國一刀切、整齊劃一的教育體制的弊端。矯正高度國家化、城市化的教育發展取向,是縮小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重要選擇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xy)